- 信息来源:市商务局
- 发布日期:2020-07-31 10:41
- 浏览次数:
一、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现状
1.流通体制改革较为彻底。我市物资、商业、供销等部门体制改革后,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基本退出流通领域,当前,现代商贸物流企业基本为个体私营和民营性质。
2.商贸企业物流方式多样。通过对我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的调查了解,当前商贸企业的物流有总部配送、第三方快递物流、企业自行配送、摊主自取和招聘骑手外送等几种主要方式。如苏中农贸批发市场(保供市区85%以上蔬菜供应)、根思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货由第三方物流配送或个体运输车辆送货,然后由各农贸市场摊主自备车拉回;金鹰、一百、鼓楼等购物商场的物流主要由第三方快递公司补退货;大润发、苏果、世纪联华、永辉连锁超市进货由总部配送,线上订单由超市配送,重大节日线上订单量多时聘用美团骑手送达;本土连锁超市物流主要由本公司自备车辆运输;中农畜禽交易市场全部由第三方冷链物流运输。
3.商贸物流需求持续扩大。2019年,我市港口货物吞吐量30638万吨,同比增长16.9%;公路货物运量3202万吨,同比增长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92亿元,同比增长5.2%;电子商务交易额1100多亿元,同比增长5.2%。近年来,随着我市商贸服务、货物贸易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商贸物流服务需求不断扩大。
4.商贸物流企业不断成长。近年来,通过农商互联等工作,鼓励企业发展冷链物流、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有效促进了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缩短了供应链流程,提高了流通效率。江苏美好超市有限公司于2012年成立,现已经开设连锁便利店128家,以农产品批零市场建设和经营管理为重点,近年来大力发展冷链物流项目,为我市本土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5.未端配送呈多元化发展。随着物流业务的持续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逐渐显现。目前,整个物流业受益于电商等平台的高速发展,物流仓储和转运已经成功实现了部分机器替代人工,通过对物流流程的优化,效率有较大提升。但最后一公里仍然以人工为主,很难通过流程改进等方式来解决效率问题。当前我市物流最后一公里主要是通过门店自取、智能快递柜和人工配送。
6.物流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我市紧紧围绕“大市场、大流通、大开放、大服务”目标,紧密结合城镇化建设,发展物流专业市场,培育物流综合基地。目前,我市逐步形成了煤炭、木材、粮食、水产品、化工等特色物流基地,江苏三江现代物流园区和粮食物流园区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靖江煤炭基地为全国发展30个煤炭物流节点和长三角区域四大煤炭物流节点之一,木材产业园为中国进口木材产业基地,兴化电子商务产业园和泰兴市城区工业园区被江苏省评为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示范基地,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面临的不足和困难
1.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一是商贸物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不高,物流效率偏低,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水平有待提升,难以满足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二是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运作方式、运行模式不能适应工业和商贸企业精细化服务的要求。三是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不完善,配送能力不强。
2.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商贸物流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土地、资金、税费、交通管理等方面支持和配套政策不够完善,企业融资难、税负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贸物流业发展。江苏华穗粮食有限公司年初已被列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企业要求享受优惠贷款,但人民银行无分配额度。此外,特色产业发展政策力度有待加强,例如木材、粮食产业链发展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3.物流仓储配套供给不足。以高港大润发超市为例,受店内面积影响,店内仓库无法完全保证商品的周转供应,为解决此问题,公司在距店几公里的近郊租赁了一个外仓,以此来缓解商品的周转压力。外仓能满足日常商品的周转量,但每年春节等重大节日时,消费者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仓库难以满足需求,需临时租赁仓库,用时约两个月左右。这种空置仓库数量少且信息也难以掌握更难以租赁。
三、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 改善商贸物流发展的市场环境。推进市场化改革和体制创新,增强商贸物流业发展活力。打破地区封锁,构建公平、规范、有序的商贸物流市场体系,促进物流资源的自由流动。加强城乡物流服务体系的整体规划,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干线运输、城市物流配送车辆通行难问题。加强对商贸物流产业的宏观调控和运行监测,规范商贸物流服务行为、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效衔接;加强商贸物流信用体系建设,增强企业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2. 加大商贸物流发展的政策支持。密切与各有关部门协作,加强在商贸物流业发展中的调控能力和力度,使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合理、有力的宏观管理与行业管理协调基础上。积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协调相关部门运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手段支持商贸物流业发展。认真做好商贸物流发展规划,支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仓储设施、快速转运中心、商贸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对重点商贸物流项目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商贸和物流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按照企业需求,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或质押贷款担保方式。
3. 建设开放的物流信息平台。目前,我市物流信息化发展滞后于物流行业发展。有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有了一些进展。如靖江万林木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打造以智慧物流平台为基础的木材行业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多数企业目前发展仍然局限于仓储、加工运输等传统要素,在信息技术方面投入不足。可探讨政企合作,共建物流信息系统。积极支持和推进电子政府和企业信息化进程,加强管理,完善物流服务,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配合沿江开发,为企业提供物流信息、政策咨询、法律法规等服务,向社会提供我市最新物流动态等新闻,构造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提高物流管理的科技含量。
4. 倡导建立第三方物流体系。发挥政府综合管理部门的作用,积极倡导第三方物流体系建立,进行第三方物流建设的可行性探索,为鼓励物流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实现物流功能的有效整合提供依据;通过资源配置,建立服务网络,将相互分割的物流企业纳入管理体系。
5. 加强商贸物流人才培育。加强商贸物流职业技能教育,开展商贸物流领域职业资格培训工作,协调相关部门与行业组织推动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复合型商贸物流人才培养制度,及时输送市场急需的商贸物流专业人才。
6.加大商贸物流招商力度。大力推进商贸物流业对外开放,着力瞄准世界及国内知名物流企业,争取3至5年内引进3—5家知名品牌物流龙头企业,带动我市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7.大力发展商贸绿色物流。专家分析认为,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为储运、装卸、分装、二次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成本的降低,更重视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日趋严格的环保法规,使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并完善绿色物流体系。
8.推进商贸物流业标准化、品牌化、智能化发展,建设智慧物流。加强不同标准间的协调衔接,促进上下游设施设备标准化。推进物流车辆标准化。鼓励物流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发展,促进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协同发展。加大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推动智慧商贸物流发展。